“不独行让我创作出独行月球”

时间:2024-08-01 05:02:59阅读:3924
今年暑期档最被看好的电影《独行月球》不负众望,7月29日上映以来成为继《战狼2》《我不是药神》《西虹市首富》和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后,第五部单日破3亿的暑期档国产电影。目前影片上映三天,票房已近8亿。《

今年暑期档最被看好的电影《独行月球》不负众望,7月29日上映以来成为继《战狼2》《我不是药神》《西虹市首富》和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后,第五部单日破3亿的暑期档国产电影。

目前影片上映三天,票房已近8亿。《独行月球》是开心麻花首次尝试科幻喜剧,导演张吃鱼表示,科幻和喜剧的结合是有难度的,喜剧是暖色调的,科幻是冷色调的,但他的脑子里一直有一个画面,是在灰白的月面上有一个黄色的小人。这个黄色小人代表着希望,能带来欢乐。开心麻花的首次尝试,也让沈腾调侃导演张吃鱼应该改名“张吃螃蟹”,因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。

《独行月球》讲述了人类为抵御小行星的撞击,在月球部署了“月盾计划”,不料陨石提前来袭,全员紧急撤离时,维修工独孤月因为意外,错过了领队马蓝星的撤离通知,一个人留在了月球上。

张吃鱼透露,《独行月球》创作历时4年多,先后有上万名工作人员参与其中。“剧组使用了15个共计超4万平方米的摄影棚,95%的镜头涉及特效。另外,像宇航服、月球车、空间站、飞行器等道具和美术设计,也都有专业领域的专家做技术顾问。”

创作难点

未来感的碗中装的是平常大米饭

北青报:第一次拍摄科幻电影,最大的挑战是什么?

张吃鱼:每个题材都会有自己的难点。喜剧题材,观众笑是它的难点。科幻题材,怎么去建立世界观,可能是它的难点。但我觉得拍一部片最难的依然是对每场戏本身的把握。只要戏到位了,别的我觉得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。

北青报:《独行月球》是怎么把握喜剧和科幻的度的?会不会担心喜剧过多,影响科幻的“高冷”?

张吃鱼:科幻是壳,里面装什么,其实是由我们决定的。比如我们有一个碗,这个碗可能看着是非常有未来感的,但它装的米饭是你平时都能吃到的。电影里很多桥段都是按照这种思路设计的。比如环月也是,观众只需要理解主角是要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,至于怎么去,那其实就是科幻的设定了。

科幻+喜剧,是《独行月球》很大的特点,把科幻和喜剧结合在一起的电影比较少,其实我们也是从一开始就要从各方面去找平衡,最终我想要呈现的是暖黄色的宇航服,在灰色月面上非常显眼,能给人一种温暖、希望的感觉。

最喜欢的是返回舱,很带感

北青报:开拍后有哪些难度吗?据说在正式开拍前,你们和特效团队一起做了比较多的虚拟拍摄。

张吃鱼:这次虚拍是我第一次采用的拍摄手段。因为这部电影特效很多,很多时候都得在绿幕底下拍,所以虚拍能先有利于帮助我建立整个环境。我们虚拍其实拍的都是重点桥段,任何一部片子能拍两遍,第二遍一定会比第一遍好。这种重点桥段,如果能有一次试错的机会,我觉得是非常宝贵的。

《独行月球》的声音处理也是困难的,在太空里如何处理音效,这个音效的处理程度如何。就好像在月球车里说话,和透着玻璃说话,声音的差异度在哪里,都很难的。我们也请到了国内最顶尖的声音制作团队,测试了一些版本,讨论如何既让观众感觉确实是太空里能听到的声音,但又不失真。

北青报:这次特效是国内的特效公司完成的,效果非常好。

张吃鱼:首先,我和MORE合作过,合作很舒服。其次,我觉得相比之下,国外特效团队在沟通上的成本比较高,会存在文化隔阂。第三点是从现实层面来说,我就算去请好莱坞顶级特效公司,对于他们来说,可能不会把最好的人才放在一个中国的项目上。但如果我去和MORE合作,他们一定倾尽全力来做这件事。我一直觉得,纯技术层面一定不是最重要的东西,还是你的用心程度。这次特效的工程量,希望限制在1700个特效镜头,但实际应该超过2000个镜头。

北青报:很多观众非常喜欢电影中的基地场景,当时是怎么设想的?

张吃鱼:场景搭建了大概半年。第一次进到完成的景里时,我特别惊讶。我觉得这也是做电影最好玩的一点,当一个一直存在你想象里的东西,生动地展现在你眼前时,就会觉得特别棒。整个月盾基地我都很喜欢。喜欢的道具也很多,相关工作人员对道具都挑得非常细心,包括马蓝星房间的音乐播放器,是一个老款索尼的经典唱片机,我觉得要去细心地淘,才能找到。包括月球车,也很喜欢。我可能最喜欢的是返回舱,我觉得很带感。

角色塑造

独孤月和腾哥都很“坚韧”

北青报:谈谈独孤月这个角色吧,您觉得沈腾和这个角色的契合点在哪里?

张吃鱼:创作初衷是把独孤月塑造成一个普通人,所以有了“中间人”这个概念。其实中间人就是普通人,不出头、不垫底,大部分我们其实都是这样的人。腾哥一直塑造的都是小人物,他给观众带来的形象也是一个小人物的形象。独孤月的沙雕和腾哥的喜感也有共同的点。拍完这部电影之后,我觉得腾哥和独孤月真正的契合点,是“坚韧”。独孤月能在月球一直这么坚守下去,有他苦中作乐的点,其实腾哥在拍摄当中也是这样的。

北青报:沈腾这次在片中,除了喜剧,还有动作戏,您觉得他在片中的表现如何?

张吃鱼:喜感那些就不说了,我觉得腾哥在喜感上面已经绝对是炉火纯青。但我觉得这次对腾哥来讲,最难的是电影里面情绪的大起大落,全是生生死死,这是一个难题。情绪演起来太难了,不同的大喜里面,找出不同的大喜的特点;在不同的大悲里,找到不同的大悲的特点,我觉得腾哥很好地完成了。

演喜感动作的时候,腾哥非常得心应手。纯动作的话,首先他不是动作演员,其次是宇航服太重,他能完成已经非常不容易,所以我觉得整体我很满意。通常来说,独角戏一定是很难的,但好在是腾哥来饰演。他无论从能力还是个人魅力上来说,都很好地解决了独角戏一个人很难撑住这个难题。

马蓝星的角色内刚外也刚

北青报:马蓝星这个角色并没有承担太多的搞笑,她的气质,您是如何把握的?

张吃鱼:如果用贴标签的方法来说,马蓝星其实是外表很刚硬,内心也很刚硬的角色。但最后有被软化,我觉得她是个女强人,最后找到了她柔软的那一点。马蓝星这个角色,最打动我的是她在电影里一共按过两次按钮。最初她发现独孤月被落下了,但她毫不犹豫摁下了火箭发射的按钮。但最后按核弹按钮的时候,她变得犹豫不决了,这是非常打动我的一个点。

北青报:郝瀚扮演的金刚鼠非常受观众喜欢,您当时是怎么选择他来担负重任的?

张吃鱼:我需要找一个愿意花心思沉下心去研究琢磨这件事的演员。郝瀚之前和我合作中,就给我感觉非常踏实,人又聪明的感觉。后来定了郝瀚之后,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,琢磨研究袋鼠,甚至自己搬到动物园旁边去住,我觉得这都是让我非常感动的地方。

郝瀚的表演我觉得非常好。对于袋鼠的了解,郝瀚应该比任何人都要透彻了。所以后面在现场,关于袋鼠怎么演,我更多的是听他的想法。因为首先要给观众的感受,就是“它”是一只真正的袋鼠,当然也有这个角色“飞”的地方,但整体基调,大部分我们希望呈现出的是一个真实袋鼠的真实反应。

拍摄感悟

未来还会尝试大特效的题材

北青报:现场拍摄用了不少新技术,这些是否让您的拍摄更顺畅?

张吃鱼:我对新技术都非常有兴趣,动捕、面捕从实践上难度挺大。但对于导演来说,其实给了我更直观能看到最终效果的渠道,能把原先可能必须靠想象的东西变得非常直观,也更利于我去把握这样演对不对。

北青报:拍完《独行月球》,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?

张吃鱼:感觉学习到了太多的东西。这部电影之后,我未来还会继续再做这种大特效的题材。拍完这部电影,更加感觉,电影的拍摄是一定不能独行的。如果只是靠独行,这个项目是不可能完成的。从开始是编剧到各个主创加进来去创作这个世界,到最后拍摄几百个人一起实践,恰恰因为我不是独行的,才能创作出来《独行月球》。

声音

演员眼中的张导一直在“跑步前进”

沈腾:成熟了。驾驭这么大的一个片子,这个是非常考验一个导演的综合能力的,非常难。

马丽:我觉得他更加成熟了,也更加细致。他的想法挺天马行空的,是一个挺鬼才的导演,年轻有魄力,有想象力。演员不能总在一个特别舒适的状态下去表演,要突破自己。吃鱼是一个值得我非常信任的导演,他非常随和,非常低调,也很可爱。我老觉得他像林黛玉,我特别想保护他。他是一个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很善于去表达的导演。

常远:张吃鱼导演在现场挺温和的,很认真,精益求精。拍摄时和大家交流,经常是围绕台词上的处理,尤其涉及到一些专业性的词语,抠得比较细。现场大家也会一起商量台词,看怎么能更好玩一些,有时候就是瞎聊,瞎贫,但可能就贫出包袱来了。

黄才伦:他想得比较清楚,也会坚持自己的一些想法,只要是没有到达他想要的那个点的话,他是不会放弃的。他比较二次元,我们年龄相仿,所以会很快抓住他的点,他写的东西我演得就比较熟练。

郝瀚: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,吃鱼哥是一直在跑步前进的导演,他一直在跑,从他的监视器跑到现场反复跑,每天都在反复跑,每一场都在反复跑,他真的是一个我见过的最勤快的导演。我们拍完以后,他每天回去要改,然后要看今天拍摄的内容,制定明天的拍摄内容,很辛苦。

文/本报记者肖扬

统筹/满羿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